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17世紀的奧斯卡最佳舞台戲劇效果獎得主】: 林布蘭特

討論人像攝影時,攝影人最推崇就是神奇的「林布蘭特光」SPOT LIGHT聚焦的光影效果在大師的畫作經常見到,數百年來繪畫界對這樣的打光方式,趨之若鶩爭相模仿,甚至當攝影術問世後,肖像攝影師也對這樣的採光鍾愛有加,流傳至今。

林布蘭特與維梅爾、哈爾斯是17世紀荷蘭巴洛克時期的繪畫三傑。林布蘭特像個愛說故事的導演,其畫作擅長運用明亮光線創造具舞台戲劇性的效果,因此被稱為光影魔術師,是巴洛克時代最了解「光」的畫家。我們先從大師幾幅顛覆傳統的著名「群像畫」,來解析大師的開創性與光魔術的秘密!
湯瑪斯•德•凱舍Thomas de Keyzer 之畫作
賽巴斯汀•埃格奇博士的生理解剖課(The Anatomy Lesson of Dr.Sebastian Egbertsz.de Vrij)(1619年)
當時群像畫常用的對稱構圖

「群像畫」在當時的荷蘭相當盛行,以中產階級組成的專業公會、協會、社團、公司,會員們都想畫一張群畫像,以永垂不朽。畫家也樂於接這樣的工作,因為群像畫以人頭計費,人數越多賺得愈多,是賺錢的大補帖。當時群像畫的傳統技法都是對稱構圖,三人或幾人一組,以同樣的姿態排排站於畫面,成員在畫面份量平均,如: 同期荷蘭畫家湯瑪斯的「賽巴斯汀•埃格奇博士的生理解剖課」就是典型例子。

林布蘭特第一張一鳴驚人、顛覆傳統技法的群像畫,是「杜爾普醫生的解剖學課」。他大膽地以故事情節構思,將八個人物安排在畫面中。畫面中央擺著一具屍體,醫生們圍在屍體四周觀摩實習,有人心不在焉地偷看鏡頭(左2、右2)、有人全神貫注,光線戲劇化的打在主講者與解剖屍體身上,成為一個有情節的舞台場面,每個人物都宛如舞台演員。大師想表現的不是個別肖像,而是藉一群人的活動表現出現實生活。這幅畫是群像畫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也影響後來許多群像畫的畫法。

「杜爾普醫生的解剖學課」
La Lezione di Anatomia del Dottor Tulp, 1632年
最有名的群像畫「夜巡」是大師群像畫風格成熟的傑作,畫的是一群連隊軍人的群像。劇情描繪上尉指揮民兵連上街,歡迎法王亨利四世遺孀瑪莉訪問阿姆斯特丹的場景。畫面上這群民兵鬧哄哄地擠上街頭,開心地一邊走一邊談要迎接的嬌客,寫實的街巷空間場景夾雜著一兩位市民(小女孩)。光線從左邊打在中間二位主角身上閃爍黃金色調,醒目如同被舞臺照明燈光照射一般,他們大步邁向觀眾,產生動態效果。燈光打亮後排小女孩白色衣服,凸顯畫面明暗光影的景深層次感,有的人物在亮處被烘托、有的神秘隱身暗處,觀賞者可在畫面中慢慢觀賞各個表情。中央黑衣上尉伸出的手,猶如3D電影特效伸進觀賞者的空間,栩栩如生。然而遺憾的是,業主是群呆版的軍人,軍人群像不成文規定應依照官階與身分排列構圖。大師打破這樣的窠臼,創造了傑作,但是被畫在暗處的、後排的或排錯位置的人,心裡一定很不開心,因而惹惱了將官的階級心態,大師被退貨並且被控告起訴,也因該官司幾乎破產。

夜巡 La Ronda di Notte
1642年

類似群像畫代表作還有,總讓我想起科學怪人電影情節的「戴意門醫師的解剖課」,以及「紡織公會的理事們」一作。大師堪稱營造舞台效果第一人,風格多變,17世紀如果有奧斯卡舞台戲劇效果獎,得獎的天才一定非他莫屬!


戴意門醫師的解剖課
De anatomische les van Dr. Deijman, 1656年

紡織公會的理事們
I Sindacim Del Drappieri, 1662年

至於人物肖像畫,大師講求寫實風格,不打蘋果光、也不用美肌模式,那林布蘭特光又要怎麼打才迷人呢?下次再聊。


圖片來源: Wikipedia & 網路
僅作為個人紀錄,非商業用途
若有版權疑慮請連絡告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