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外交花蝴蝶 VS. 亡命之徒】: 魯本斯與畢卡索跨越300年的反戰對話

今天從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讓畢卡索成為亡命之徒的名畫《格爾尼卡》!
《格爾尼卡》郵票
偉大的藝術家在大變動的時代,從不吝於運用自己的影響力。

無論是身段柔軟的外交花蝴蝶魯本斯,面對17世紀焦土式的三十年戰爭;或是畢卡索在20世紀面對西班牙內戰,因剛烈立場鮮明而成為亡命之徒,大師都以不同形式的反戰宣言,盡自己的棉薄之力。

二位大師都有著名的反戰畫作!

1637年魯本斯《戰爭的恐怖》與1937年畢卡索《格爾尼卡》,雖相距正好300,二幅畫卻絕妙的產生合鳴。


魯本斯所在的17世紀是全歐洲混亂的時代,最慘烈的三十年戰爭(1618-1648) 就發生在當時。
三十年戰爭的西班牙軍隊
三十年戰爭是歐洲最長、最具毀滅性、最具影響力的戰事之一。
從原本單一的神聖羅馬帝國內戰,戲劇化的捲入宗教糾紛,後擴散成全歐各國爭奪利益、各自樹立霸權的國際戰事。

焦土式殘酷的三十年戰爭,死傷慘烈。
當時全歐洲死亡人口約1/4。許多地區死了約60%人口,有些地區男性死亡率甚至高達一半。
戰爭結果大幅影響歐洲諸國國力間的消長,也奠定目前歐洲各國疆域的雛型。
三十年戰爭焦土範圍與路徑地圖

三十年戰爭的慘痛大漩渦,使魯本斯的母國比利時自然也無法置身事外。
地理位置敏感的比利時(當時為西班牙屬地),在宗教的紛爭,大航海時代造成霸權消長下,需在夾縫中求生存。這樣的非常時期,魯本斯利用藝術工作做掩護,像隻花蝴蝶周旋在義大利、法國、西班牙、英國之間,身負法蘭德斯大公國微妙的政治與外交任務。

請參看教主的【魯本斯的型男外交日誌】:長袖善舞的外交官畫家
魯本斯自畫像
魯本斯曾說「畫畫是我的職業,當大使是我的愛好。」他是居中斡旋的狠腳色!

1637在義大利托斯卡尼大公委託下,畫出名作《戰爭的恐怖》。

以藝術的力量,厲害的「畫中有話」透過古代神話轉成諷諭故事。他一方面哀痛、游說戰事應該結束,另一方面展現高超政治手腕,保護母國遠離戰事。
魯本斯《戰爭的恐怖》
這幅描繪30年戰爭的寓意畫,充滿戲劇性的故事張力,畫家暗喻悲悼當時歐洲大陸滿目蒼夷的焦土狀況

畫面場景描寫維納斯偷吃小王戰神馬爾斯,被火神老公赫菲斯托斯活逮後,火神向眾神說自己被戴了綠帽子。

戰神覺得丟死人!
一氣之下戴著鋼盔,拿了盾和刀準備遠離諸神,死在戰場。維納斯聽到馬爾斯要走,奔出來苦苦求情。馬爾斯甩開維納斯的要求,打開意味和平的約納斯神殿大門挑起戰事
《戰爭的恐怖》,戰神與維納斯
畫面右上側,復仇女神(狂怒)拉著馬爾斯的手,以手上的火炬從旁搧風點火,使無臉見人的戰神,怒火更旺。復仇女神身後牽引出瘟疫和狂怒怪獸,帶來一連串的世界混亂。
《戰爭的恐怖》,復仇女神(狂怒),與瘟疫和狂怒怪獸
畫面右下角,象徵和諧的女子、代表建築與藝術的男子、代表繁衍和慈悲的一對母子,被戰爭的暴力推倒在地上。
戰爭的恐怖》,象徵和諧的女子、代表建築與藝術的男子、代表繁衍和慈悲的一對母子
象徵和平的物品,被慌亂的維納斯與愛神,踩在腳下。
悲痛欲絕的歐洲之母,身穿黑衣,所有珠寶被劫掠一空,象徵著歐洲的空前災難。
《戰爭的恐怖》,歐洲之母身穿黑衣,和平神殿大門
希臘神話的眾神感情,一向都很開放複雜,匪夷所思!
本畫說明愛神維納斯膚淺的一面,與戰神老羞成怒後引發的大災難!

魯本斯以之暗喻人類因為自我的私慾貪念,造成無可彌補的大禍!
他也有技巧利用此畫,說服他可以親近的諸侯大公,逐步退出三十年戰爭的大漩渦長袖善舞的外交功力,令人敬佩!

巧的是,在整整300年後1637年創作的《戰爭的恐怖》給予20世紀最有名的反戰畫作 : 畢卡索《格爾尼卡》(1937),許多靈感
畢卡索
為了這張畫,畢卡索付出終身不能回到西班牙祖國老死異鄉的代價!

《格爾尼卡》描述的是20世紀初西班牙內戰悲劇,撕裂的同胞情誼讓西班牙付出慘痛的代價。

起因是極右派的軍閥佛朗哥將軍,想推翻當時執政的西班牙共和政府。佛朗哥為伸展獨裁野心,後來與希特勒、墨索里尼結盟,在1937426日,要求德國戰機空襲古城格爾尼卡,小城幾乎全毀,數百名居民死亡!
1937年格爾尼卡被轟炸慘狀
畢卡索聞訊悲憤之際,畫出如煉獄般的慘狀。著火的房子,驚惶失措的人畜,嚎哭的喪子之母,控訴著戰爭的殘暴。

佛朗哥後來成功奪取政權,展開近40年的極右派獨裁統治。

為此,畢卡索與獨裁者佛朗哥決裂,老死流亡巴黎。佛朗哥視畢卡索為西班牙可憎的敵人畢卡索所有的畫作完全禁止公開,研究畢卡索的論文,也不能在西班牙國內發表。該畫從1937年一直到佛朗哥過世前,也都亡命國外,直到1981才重回西班牙。

畢卡索《格爾尼卡》以黑、灰、白三色表現畫境,畫面如同服喪般晦暗
熊熊烈焰燒著房舍,一個女人被火燒著掉下來,停止呼吸的嬰兒、仰天哭泣的母親、四肢分離的士兵屍體、折斷的刀子與刀旁的小白花。

畫面中央一匹受盡苦楚的馬,頭頂上的光芒是電燈?還是炸彈爆炸的光芒?
一旁不知如何是好的牛(西班牙的化身),似乎也淚眼汪汪!
畢卡索格爾尼卡
從圖案表面來看,畫面以抽象手法表達小鎮的人類、動物、建築物,受到戰爭暴力與混亂不安,無情的破壞。

但是,畫中圖像符號暗示的隱藏意涵為何?

畢卡索一直秘而不宣。他希望藝術創作給觀者廣闊的想像與理解空間。
對於他畫作中圖像的隱藏寓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讀!

教主驚奇地發現,從《戰爭的恐怖》來解讀《格爾尼卡》,有另一種有意思的類比結果!

事實上,畢卡索參考過《戰爭的恐怖》。
我覺得畢卡索在某種程度上,魯本斯進行一場跨越300年時空的反戰對話

畫面主角受重傷的狂馬,就像戰神馬爾斯
馬兒身體向右頭向左的扭曲姿勢,與戰神被維納斯拉住的憋扭姿勢,如出一轍。兩隻圓眼怒目而視,極度痛苦、仰天長嘯,猶如狂怒受傷的掙扎神情。
那種狂怒我不管了我就是要這樣幹蠻氣,像極佛朗哥殺紅了眼,下令轟炸同胞的瘋狂舉動。也與老羞成怒的戰神無異!

馬身、馬腿就像被報章新聞報導慘劇的消息紋身,密密麻麻地寫滿如報紙上的斑點小字。這匹馬就是犯下滔天大禍的獨裁者佛朗哥,如被紋身烙上「格爾尼卡殺人犯的字眼
《格爾尼卡》的狂馬(),就像戰神馬爾斯
狂馬右邊的女人頭,就像是拿火炬的復仇女神
她的頭顱彷彿是從漆黑窗口伸出來的鬼魅,驚恐表情注視前方,一隻手從頭頂伸出舉著一盞煤油燈,刺激著狂馬神經,推波助瀾地升高戰爭的暴怒與殘忍。
《格爾尼卡》狂馬右邊女人頭() vs.拿火炬的復仇女神
右下角有位赤裸上身、赤腳、匆匆逃逃亡的女人。
她左腿斷掉、屈著身體,垂著雙手張皇失措,委屈地盯著瘋馬,與它頭上快掉落的炸彈。她眼睛緊張注視著馬,動作卑躬屈膝地跟著,像極維納斯急著拉戰神的神情。
《格爾尼卡》赤裸上身、赤腳的女人() vs. 維納斯
左下方一個身體被炸碎的士兵,仰面朝天,左手握著一把斷劍,與畫中唯一象徵美好的一朵小花。動作就像《戰爭的恐怖》被推倒在地上代表建築、藝術的男子,飽受戰火的蹂躪與破壞。
《格爾尼卡》身體被炸碎的士兵 () vs. 代表建築、藝術的男子
一棟著火的小屋位在右側,倒在火裏的婦人下半身被一塊燃燒的木板遮住,身陷熊熊大火之中。婦人仰面高舉雙手,絕望地呼叫,掙扎著求救。
動作與表情像極《戰爭的恐怖》象徵歐洲之母的黑衣婦人的驚恐神態
《格爾尼卡》仰面高舉雙手女人 () vs.歐洲之母黑衣婦人動作
上方的小窗口,就像當戰事被挑起,被打開的和平神殿的大門

左側一位跪倒的婦人,手裏抱著死去的孩子,張大著口、悲痛的吼叫。她的臉面朝炸彈,眼睛化成眼淚形狀,似欲哭無淚的表情,表現對無情轟炸的控訴。

這造型取材於古義大利畫的「哀痛的聖母」,米開朗基羅著名的雕塑「聖殤」就是範例。直立而坐的聖母和橫抱的基督屍體構成一個十字,俱有極大的震撼力。
這對一對母子也是《戰爭的恐怖》中代表繁衍慈悲的母子!
《格爾尼卡》抱著死去孩子的婦人() vs.米開朗基羅雕塑「聖殤」()
淚眼汪汪的(西班牙的象徵),當然就代表著《戰爭的恐怖》黑衣婦人的歐洲之母的形象。無奈地無語問蒼天啊!
《格爾尼卡》牛(西班牙的象徵) () vs.黑衣婦人歐洲之母的形象
至於狂馬頭上的燈泡,有人認為象徵炸彈;也有人說是"上帝的眼睛",見證這一切的罪行;更有一說燈泡代表現代技術,意指現代技術被利用,製造了這場大屠殺。

我認為可能還有另一個巧妙的連結,燈泡代表狂馬(佛朗哥,或是戰神)不理性的瘋狂暴怒。怒氣越高,轟炸民眾的炸彈就下得越多,死傷更慘烈!
《格爾尼卡》狂馬頭上的燈泡
整體構圖巧妙以燈泡為視覺焦點,閃爍著不規則的詭譎光芒,寒氣逼人。

無論人物、動物的眼神,或是畫面上所有形象都朝著燈泡方向。觀眾的視線無論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都不由自主地會交叉在此。一方面使畫面更加統一,利另一面不斷控訴轟炸無辜民眾的荒誕行為。

《格爾尼卡》是20世紀說明人類戰爭愚昧的行徑的最佳作品!

它之所以偉大,乃因畫面觸動人心深處對戰爭的恐懼!
如果你一直盯著這幅畫,會感覺到身歷其境的強烈壓迫感!
人體和臉的變形會越來越異常,女人們的恐懼或震驚表情,也會越來越逼真!

二位大師因立場不同,展現一柔一剛的作風。
魯本斯處理的是國際戰事糾紛,所以必須身段柔軟;畢卡索面臨國家內戰,牽涉意識型態,所以立場強硬,壁壘分明!

二幅畫都是偉大的時代反戰宣言!

外交花蝴蝶魯本斯與亡命者畢卡索這場跨越300年的反戰對話,從現在的情境看來,更發人深省!

許多人類發動的言之咄咄的聖戰,根本是源於私慾的個人小野心。為了要掩飾難以啟齒的羞恥憤怒,於是以更大的謊言與屠殺行動來掩飾。

戰神與愛神的行徑就是這樣
《格爾尼卡》慘劇是如此!
許多戰事爭端也是如此!


圖片來源: Wikipedia & 網路  
僅作為個人紀錄,非商業用途
若有版權疑慮請連絡告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