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7日 星期六

【海拔1500M的幻景】:司馬庫斯的療癒地景與馬格利特的超寫實想像

我一向喜歡宮崎駿的卡通《天空之城》的場景,幻滅的拉普達王國最後只剩下如廢墟般的飛天城堡,漂浮在雲端。當大型飛行石最後載著蒼鬱的大樹,飛向浩瀚天際,奇幻景象配上久石讓的音樂,超寫實的想像力令人讚嘆。

站在海拔高度1500M的司馬庫斯,我看到同樣的奇異場景。
宮崎駿卡通《天空之城》拉普達城

午後陽光下,漫步巨木步道間遠眺山林。冬日的林間色彩蛻下艷麗的一面,枯黃、橄欖綠、淡綠、蒼綠、濃綠、墨綠,濃墨相宜。層層疊疊的綠色山谷,雲海從眼前飄過,近、中、遠景不同景深的變化,紓解我3C產品使用過度的視覺神經,視覺的壓力完全大放鬆!
司馬庫斯山谷雲海
驀然間,一塊墨綠色的飛行石出現在我眼前,浮在雲端之際!
我不禁驚呼這是幻景嗎?
難道《天空之城》的雲端國度出現了?
因為眼前現實景象,既唯美又感覺不真實!

我是巧遇了極度療癒的幻景!
一片雲海如飛龍般飄來散去,我眼前山林景象變得既唯美感又不真實。司馬庫斯的雲海,真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司馬庫斯山谷飛行石幻景
這塊鬱綠的巨大山頭似乎失去重力,飄浮在空中如雲一般輕飄。這般浮現在雲端上的幻景,讓我想起20世紀初比利時畫家馬格利特的超寫實想像

馬格利特1959畫的《玻璃鑰匙》,描繪的正是這樣的巨大飛行石場景。飛行石漂浮在靄靄白雪的山谷之間(或許是庇里牛斯山),如夢境中的失重狀態,真空離心力的懸浮感,呈現反重力的虛幻畫面。

違反地心吸引力的失重幻境的這一刻,似乎是定格的畫面,好像石頭被警察大喊了一聲FREEZE!(通通不許動!)

問題是: 下一秒岩石是要向上飄?失速往下墜?還是停在空中?
相對位置曖昧不明!
馬格利特,《玻璃鑰匙》1959
這個問題很類似 : 到底是北半球的人還是南半球的人頭朝上站著?
其實兩個半球的人都覺得自己是站在地表上,沒有人頭下腳上顛倒地站著位置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
觀者無法從畫面判斷下一秒的動態,是因為馬格里特並未描繪事物的絕對位置,因此如何解釋就端賴看倌們的心情!

這就是大師超寫實畫作的哲理: 到底事件的真相為何?問題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端賴你看事情的角度。

馬格里特(Rene Magritte)到底是誰?
你如果看過一個青蘋果人,或看過一位穿著黑色西裝帶著圓頂黑呢帽的人,你就見過他!
他被視為比利時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
馬格利特
馬格利特,《大戰》
這位標準的宅男怪咖,與另一位怪咖畫家達利,同為超寫實主義畫派的翹楚
二人個性與風格,一冷一熱!

馬格利特的畫作呈現出人的潛意識,描述出夢境中的詩興,迷惘且神祕性。他的影響力,至今在普普藝術和概念藝術中仍然可以看到。
《戈爾孔達(Golconda)》,1953
我很喜歡他的一幅畫《戈爾孔達》(Golconda的表現方式。
背景是灰藍色的天空,一群黑色風衣、圓頂黑呢帽的小人,以馬格利特當年最喜愛的著衣風格出現,孤獨地飄浮在空中有如一陣黑雨。所有的人都面朝觀眾、身軀挺直、聞風不動,不斷地出現在屋頂上與建築物間。

也有人說這幅作品黑衣面貌模糊的身影,指的是華爾街的金童們生活在剃刀邊緣的處境。因為Golconda 是十七世紀印度的一座城市的名字,同時也有「寶山」之意。這種諷刺暗喻令人莞爾地會心一笑。

從多種角度去解析畫作,可自由發揮,正應證了大師的繪畫哲學的意涵!他認為每個人對於畫作暗喻的詮釋,可以從各種不同的因素做為切入點。

教主從建築人的視覺觀點來閱讀,我覺得《戈爾孔達》充滿了玩弄空間錯視、透視的障眼法!
我喜歡用《戈爾孔達》的那種建築空間定格的效果,可用來解讀藝術家玩弄建築透視法的遊戲。

畫面中人物的排列有幾個空間消點,但是與街道建築物的消點不同,有像在無限的空間與有限的時間中,呈顯兩個以上不同時空的交疊重置
一切都是靜止的,只有空間結構立體真實,好似電影的超慢定格放映的效果。整張畫面構圖似乎是合乎透視法,但是仔細分析其實是由多個不同的消點的小畫面構成,這就是這幅畫神奇的空間錯視、透視的障眼法!
《戈爾孔達多重消點透視重疊分析(編號舉例)

《戈爾孔達》: 編號 2   (局部區域)的空間透視分析

《戈爾孔達》: 編號 1 (局部區域)的空間透視分析

《戈爾孔達》: 編號 1   (局部區域)另一種空間消點重疊分析
其實這種空間錯視、透視的障眼法,就是動態透視的遊戲,大家每天都在玩!
你手上的現代的智慧手機或數位相機的「全景模式」就是這樣的一個概念,將三度空間加上時間因素,瞬間的視覺焦點移動,然後壓縮成為一張條畫面

如果動態透視的時間疊加夠長,就變成我們熟知的電影模式了!
這讓我想起司馬庫斯的幻境,更讓手機「全景模式」的長條視域功能,發揮到極致!
司馬庫斯,全景模式,橫向長軸視域構圖畫面分析(例)


司馬庫斯驚人的幻境美景有時縱向、有時橫向,有時位在正上方的天際180度視域,有時又是俯瞰河谷的正下方180度超廣角。
「全景模式」似乎就是可以捕捉到人在那一瞬間,脖子轉動帶著眼睛視線,瞬間掃描環境的感動印象! 實際分解一下人的視覺畫面,是將一個一個定格的透視連接起來!
畫面紀錄的是動態的空間體驗!

這就是愛因斯坦相對論所談的4度空間,也是現代藝術之父塞尚當時提出「反透視法、動態消點」的立體空間的繪畫觀念。

司馬庫斯,全景模式,縱向長軸視域畫面近景、遠景構圖畫面分析(例)
在司馬庫斯用「全景模式」360度大玩攝影遊戲的當下,我也發現全景模式可以很容易解釋中國畫的時間性,長軸構圖的動態視點。

長軸視域的中國畫,無論是橫幅或是直幅,一般都認為是抽象寫意,不真實!
其實,中國山水畫的構圖就是智慧型相機的全景模式!

東方山水畫的長軸構圖規則,分為前景、中景、後景。其原理就是從180-360度的視覺範圍,將親眼見到的遠近實際景色,以動態消點的分格透視描繪,再用超現實的手法加上了時間的因素銜接成一幅畫。看似抽象寫意,其實是最真實的表現!

所以東方長軸畫在1000多年前具有時間性的動態透視,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所談的4度空間的現代性概念,不謀而合!

東方美學的世界,事實上是非常的前衛!
理解國畫的動態透視的精妙,看一下大英美術館製作項聖謨《秋林讀書》的動畫影片,想像一下前述提到的全景模式、動態消點,就可破解這位明末清初的文人畫家如何運用這種抽象構圖法描繪 1623年安徽省齊雲山的景色!
畫作的構法是非常具科技時代性的!



大英美術館製作的動畫,項聖謨《秋林讀書》


馬格利特曾說:「如果以挖掘事物隱藏意義的意圖去看待一件事,那便不再只是看一件事物的表面而已。」
這就是他所謂的表象的騙局!

表象的騙局讓你誤以為中國畫是非常古典不具科學性,其實抽象寫意的構圖是極具超現代科技精神的!
馬格利特改變了物質的重力與特性,讓你誤以為畫面只是幻象遊戲,其實背後蘊含的精神意涵才是值得推敲。

表象的騙局,這句話讓我想到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哲學層次,馬格利特意指的大概就是這樣的哲思層次!

從這樣的角度再欣賞自然的幻境,或是馬格利特的超寫實想像,你是否更有看山不是山的不一樣樂趣呢?!
馬格利特,《空白簽名》1965
圖片來源: Wikipedia & 網路&教主攝影
圖片來源僅作為個人紀錄,非商業用途
若有版權疑慮請連絡告知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