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年輕的我應該是被建築教育洗腦了,完全拜倒在大師作品的光影中,我想眼前的神聖空間應該就是純美空間最佳詮釋。至今我仍認為是。
拉圖雷特修道院廊道神奇光線影效果 |
近日再重新讀名攝影家范毅舜的作品《山丘上的修道院:科比意的最後風景》,美麗的空間照片,沉靜與空靈的空間力量,再度勾起我好多回憶。看著這種沉靜出世的靜謐空間的力量,給我一種沉靜愉悅的心靈洗滌,面對周遭紛亂的氛圍中,尤其有感...
![]() |
拉圖雷特修道院地下教堂天窗神秘光線 |
書中提到一些我過去不知道的有趣秘辛。身為無神論者的科比意,接受委託設計拉圖雷特修道院,就是件諷刺有趣的”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
科比意不是教徒,開門見山地向委託他設計修道院的考提耶神父,表明自我的終身立場。我相信科比意真正的信仰是藝術與美學,所以他盡心忘我創造的修道院空間,僅為了讚頌與追求的是讓人悸動的純美,而碰巧與信仰同樣,都帶給人心靈慰藉、感動與超脫的感受!
![]() |
科比意與神父們討論設計 |
我認為,雖然科布是無神論者,但是他創造的這些唯美空間,其實映照出他的性靈的心象,表現他渴求純粹無雜念的美的追尋。雖然修道院是他不想被歸類的心靈歸屬,卻是他追求純美的最後演出...
![]() |
拉圖雷特修道外觀 |
![]() |
拉圖雷特修道院地下教堂靈性的祭壇天光 |
而這種能夠感動人的「純美」,到底是人的直觀本能?
拉圖雷特修道院雕塑量體 |
范毅舜在書中的一段話,讓我思考許久。
書中提到,他年輕時就曾造訪過名氣很大的拉圖雷特修道院,但其前衛的美學表現,當時對慣習於傳統教堂華麗莊嚴的古典形式的他,並不太能領略。他引述曾聽過一位虔誠的女性教徒批評修道院的設計:
「未受過學術荼毒的人往往能真誠的表達自己的觀感,不會趨炎附勢、人云亦云。就像「國王新衣裡」的小童說話直率卻直指真理。⋯⋯一位嚴守教會禮儀、擁護教會規範的婦人,她在空蕩蕩的修道院教堂裡憤怒地對同伴說,她無法在這裡祈禱,因為這裡連一尊引導她靈性的聖像也沒有!」
當我看到這段話,我的內心確是大吃一驚,如當頭棒喝的一記!
我仔細想了這一段話,我是否因受過學術的荼毒,所以我自認的直觀美學,根本是被刻意訓練過的?有偏差的?(其實國王根本是裸體的!?XD)
或許我真的是被受過訓練的粉絲,所以我覺得美的觀點並不客觀。
國王的新衣這句話,讓我突發奇想地問了一下身邊單純的十五歲少女的直覺感受。她沒有看過太多的世界,她不是教徒,她也沒受過專業學術的荼毒⋯
![]() |
拉圖雷特修道院教堂的光影 |
我打開書,讓她看修道院的光影與照片,少女只是看呆了地直說「好美呀⋯」
孩童純真的眼睛,直觀地看到真正的美的本質,真的純美絕對可以直接與心靈交流⋯
![]() |
拉圖雷特修道院地下教堂的圓形天窗 |
女士雖然沒受過學術訓練,但是她也早有一套自己固有的意識形態的標準。她的心中早已填滿、認定哪一種是美的標準,哪一種不是,自然沒有更多的空間接納新的美感經驗。
![]() |
拉圖雷特修道院大教堂的光影 |
所謂我的受學術荼毒的眼睛,原來沒有什麼大錯,並不需要被譴責⋯^_^
「純美」對是跨越多重範疇,只要你願意敞開心感受。
這種跨越文化、地域、種族、信仰的感動,讓我的藝術熱情澎湃激盪,悸動不已!
拉圖雷特修道院大教堂的水中倒影 |
圖片來源僅作為個人紀錄,非商業用途
若有版權疑慮請連絡告知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