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讓我與印象派畫家梵谷、塞尚、羅各列特、莫內、雷諾瓦、秀拉…的真跡近距離接觸的美術館,就是奧賽美術館…
從1991年起,那幾年每回我去巴黎,無論時間長短,我一定要到奧賽美術館去晃一圈。看看我最喜歡的幾幅畫,看看讓我無法呼吸、起雞皮疙瘩的梵谷真跡。
她是第一個讓我看到看畫看到血脈賁張的美術館!
這次在故宮展的「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周年大展」絕對是一個了解近代藝術史發展的好媒介。語音導覽設備與許多的名家導讀,從庫培爾之後所帶動的19世紀繪畫流派來去看藝術的演變,透過真跡可以更觀察到當時藝術家的實驗與勇氣。
但也有些人會有點擔心,不熟悉藝術史,可能沒辦法讀懂這些畫的精義!
Well…
我認為,觀畫不需要沒有自信!
了解史料的來龍去脈,只是更清楚畫家風格演繹的沿革與背後的趣事,但是即使拋開這些背景,畫作本身還是可以呈現其本質上的美。
因為當畫作被完成那一刻起,它就已經離開了畫家,畫作已經不是畫家的baby。經過時代變遷,畫作更不只是代表其所在時代的當代性。如果畫作還能一直不斷地被討論,代表其具有藝術跨時代的永恆性之美。如何取決它的美質,絕對可以由觀眾自己去品味跟感受。
人類的本能,對於美是有直覺的。
觀畫者絕對可以將自己放空像張白紙,先以天生的直覺感知能力去欣賞美。其後,可再透過資料、導覽⋯相關data,重新閱讀,絕對會有不同的認識與感動。
奧塞美術館 |
大家可以從欣賞光的表現來閱讀這些畫作。
為什麼從光線來欣賞?
本次展覽的19世紀時期畫作,在變動的革命風潮影響與光學實驗及科學技術發展的時代,藝術美學產生一個進階的大刺激。「如何表達光」,對當時印象派前後許多相關畫派的風格表現,都是重點。
當時畫家多愛在「露天」的環境下做畫,論是主題是戶外寫實或是幻想夢境中,都強調光線與空間的繪畫技法,以真實表達情感、心理印象的境界。
「用光來說話(畫)」會發現本次展覽有更多的觀賞趣味。除了幾幅招牌畫,我還想特別談談幾幅畫令我印象深刻的畫作中的光線。
《拾穗者之歸》布荷東1859 |
布荷東(1827-1905)的《拾穗者之歸》,是常被拿來跟米勒《拾穗》相互比較的一幅繪畫。
我個人喜歡細細看這幅畫中光色照在肌膚與衣服上的變化。很神奇!
陽光應該是很斜,夕陽餘暉從地平線由下往上斜射,細緻的背光效果讓農婦的面孔線條與都很柔和,使畫面中無論是風景或是人物呈現豐收愉悅的表情。
這種逆光的畫面效果,只有用人眼的肉眼補光才能看到人物細細的面孔表情,而且唯有以繪畫方式才能描繪出來。
因為即使用攝影技術,拍出來的逆光照片人的面孔多半還是「黑面蔡」。
有人評論說這幅作品雖構圖充滿音樂律動性,描繪的人物遠比米勒還要生動、豐富、真實,但是缺乏米勒作品的神聖美感。甚至有人說是故意描繪美壯碩的農婦,豐收優美的如詩畫面,以逃避農村窮貧的現實面,討好購買畫作的人。
無論是光線或主題,這不就是繪畫的神奇,描繪出「真實中的不真實」!
或說是「不真實中的真實」?!然而,你也會問,19世紀的繪畫光線的表現,真的跟過去有所不同嗎?
![]() |
達文西《蒙娜麗莎》柔和暈塗法,(不在此次展覽作品中) |
「林布蘭特光」的神奇光影魔術,(不在此次展覽作品中) |
數百年來「林布蘭特光」引領畫界變成是一種很主流的美學手法,論是肖像畫、靜物畫、室內畫、宗教畫、神話暗喻畫、甚至是風景畫,都一直呈現攝影師般的室內打光效果。直到19世紀時期(這次的展覽作品的年代),才有重大的實驗性突破。
《雨果像》里昂·伯纳Léon Bonnat |
我們觀察到從仍有「林布蘭特光」風味的學院派《雨果像》,逐漸演變到米勒的《拾穗》呈現下午3點半-4點的自然光色;雷諾瓦《彈鋼琴的少女》的室內半自然光照,與他著名的《煎餅磨坊的舞會》斑斑陽光從樹葉之間灑下在歡樂的群眾身上;梵谷《午睡》的正午陽光下的日光熱力,都是很有趣的觀察切入點。
除此之外,我還很驚喜在這次的展場發現二幅我特別喜歡的象徵主義藝術家的畫作,就是牟候《嘉拉蒂亞Galatea》與魯東《夏娃》的夢幻意識神祕光線。
光線是有心情,也有表情的!
《拾穗》米勒 |
《彈鋼琴的少女》雷諾瓦 |
![]() |
《煎餅磨坊的舞會》雷諾瓦,(不在此次展覽作品中) |
《午睡》梵谷 |
牟候與魯東的作品對於超現實主義與許多現代藝術很有影響力,特別是啟發超現實主義派如夏卡爾、瑪格利特、達利…的畫作。
我很喜歡牟侯(Gustave Moreau)的海洋女神《嘉拉蒂亞Galatea》。
去過西西里島玩的人,大概都知道流經西西里島Etna山的Acis河的淒美愛情故事。這個著名的希臘故事述描述,獨眼巨人波呂斐摩斯Polyphemus、海洋仙女Galatea和獵人阿喀斯Acis的三角戀愛情…
![]() |
《嘉拉蒂亞Galatea》牟侯 |
獨眼巨人喜歡上最漂亮的海洋仙女Galatea。為了追求女神,巨人在精心打扮後,卻發現心上人早已心有所屬,憤怒之下,他舉起一塊巨石把情敵Acis砸死。傷心欲絕的女神,只能將愛人的鮮血變成Acis河。
畫面中漂亮的女神優雅的展現她的身段,spot light光線照在她雪白的肌膚,閃耀著白色光芒,凸顯她身體的魅惑迷人。Galatea的原意就是乳白的,因此也意味著女神的膚色潔白得如同牛奶般,你就知道她有多美!
畫面左上角後方的男子就是獨眼巨人。貌似英俊的面孔,暗示著巨人自以為很帥的面貌,然而巨人真實呈現的面容,正是他額頭上的那一隻獨眼,垂涎Galatea的美麗。
![]() |
《嘉拉蒂亞Galatea》(局部),牟侯 |
馬諦斯曾跟隨牟侯(Gustave Moreau 1826~1898) 學畫,他喜歡用希臘神話及故事畫出內在深層的夢幻意識,是法國象徵主義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有人說牟候的畫很魅惑情色,尤其是他筆下的女人:莎樂美、海倫、達莉拉、夏娃…。
我倒覺得,人家畫家心裡其實沒有很情色,反而是觀賞著自己的心中非常情色吧!?(到底是誰心術不正啊? 哈哈)
另一位法國象徵主義最具代表性的畫家魯東(Odilon Redon)的作品《夏娃》,也在這次的展覽中。
魯東受到牟侯《嘉拉蒂亞Galatea》的啟發,也畫了一幅同樣故事的《獨眼巨人》。
魯東的《獨眼巨人》中,Galatea和Acis位在畫面右下角,暖色調、光亮明快的繽紛色彩,像花朵又像華麗的寶石的圍繞著二個戀人,表現他們的款款深情,與斜後方山頭上虎視眈眈的獨眼巨人的幽暗色彩,形成鮮明的對比。
![]() |
《獨眼巨人》魯東,(不在此次展覽作品中) |
![]() |
《獨眼巨人》(局部),魯東,(不在此次展覽作品中) |
魯東認為過去大家都誤會了夏娃,以為她是引誘亞當誤觸禁果的禍水。他認為女性身上有種與微觀宇宙、大自然一樣的魔力、秩序與和諧,是生命的象徵,猶如無垠宇宙的和諧樂曲。
因此他筆下的《夏娃》就看到這種母性的色彩。
![]() |
《夏娃》魯東 |
「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周年大展」 |
以個人的直覺感知能力去感受真跡的魅力,沒有先入為主的外力干擾,或許我們可以看到更多藝術的真諦與畫的美質。
以欣賞”光”的觀點來看本次的展覽,我相信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的觀察力發展獨特的賞畫感受。更自信的去欣賞畫,或許你會發現一些專屬於名畫與你的獨有共鳴。
故宮展的「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周年大展」 |
備註 : 台北故宮「印象.左岸—奧塞美術館30周年大展」,時間:即日起至2017/7/24
這次展覽有迷人色彩的梵谷「午睡」、奧塞鎮館之寶的米勒「拾穗」,以及雷諾瓦「彈鋼琴的少女」等名畫。從奧塞美術館的繪畫典藏,得以觀察19世紀的重要藝術發展。
圖片來源: Wikipedia & 網路&教主攝影
圖片來源僅作為個人紀錄,非商業用途若有版權疑慮請連絡告知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