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8日 星期六

【大師的太空漫遊】: 柯比意與康定斯基的星際組曲

教主不知道建築大師柯比意是不是科幻迷?

但是身為星際鐵粉,每次看到拉圖雷特修道院地下教堂散出的祭壇天光,剎那間,教主就會想起外星友人從浩瀚宇宙造訪地球,發生第三類接觸的那神奇時刻
拉圖雷特修道院地下教堂的圓形天窗
無神論者的柯比意,居然可以在20世紀接受天主教最保守的派別道明會委託,設計這一棟具時代意義的修道院! 這真是令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的機緣!
對於當時面臨改革衝擊的保守教廷,是一大挑戰,也意味天主教會即將討論宗教在新時代的意義。

我想大師並非無信仰,只是大師心所信仰的,是他畢生執著投注的建築與藝術!

柯比意為什麼要用這種宛如科幻電影的光影與造型,來詮釋新時代的神性空間?修道院的冥想虔誠空間?
拉圖雷特修道院地下教堂靈性的祭壇天光
或許當時正值現代藝術運動萌芽時刻,大師受到人文與科學思維所使然吧!

教主覺得20 世紀現代藝術運動,對照15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對於人本與藝術思潮的革新啟蒙,都有異曲同工之妙!

15世紀的義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哥白尼動搖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學說。
以人為中心的思潮,讓藝術不僅只頌揚上帝畫聖經、聖蹟故事,藝術頌揚常民生活成為另一種人類追尋自我存在的自由。提升身為人的心靈享受,這些人本思潮,在在都動搖著當時掌權的羅馬公教(天主教)的神學與信仰。

藝術、建築雖回溯頌揚希臘羅馬美學,但是並非退回守舊桎梏,而是以當時數學、天文等科學知識,進步地將美學原理與定律等知識常民化。以更具有邏輯的規則,理論的分析論述美的原理,使不再遙不可及,不再只服侍或掌握在少數菁英手中。美不再只屬於上帝、王公貴族或菁英族群,常民有自由閱讀、享用、操作並創造藝術的自主權與能力。這種對美的自由摭拾與追尋,深遠影響文藝復興之後以人為本的人文思維與藝術!

達文西、米大神開朗基羅、拉斐爾是這一波的藝術三巨擘,所豎立的藝術建築的美學典範,成為一種經典類型。

如果說15世紀的文藝復興是釋放中產、商賈階級,建立人可自由追尋心靈美學的思維;18世紀後工業革命,更扭轉了中下階級勞動族群的生活。科學技術的躍昇衝擊,勞動力的節省,廣大的芸芸眾生有更多自由時間思索自我的存在價值。
拉圖雷特修道院大教堂的光影
20 世紀的現代藝術運動,是又一次的人文思維航向新境界的新文藝復興運動

15世紀文藝復興以來的傳統,藝術創造者面臨了瓶頸。同時,幾世紀來人類百思不解,一直無法解套的我是誰?我從哪一來?我往哪裏去?」等問題,刺激人本的思考更深入探索神秘的心內世界。

1905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的時空「同時性」時,面臨瓶頸的人本思考與藝術,有了另一個出口。
相對論再次擴大人類的宇宙觀,衝擊人類發現自我的渺小。
人類重新思考在宇宙中存在的角色與意義,但範疇比15世紀更擴大。從以太陽為中心的一個太陽系,放大到更大的宇宙時空,甚至跨越四度、五度空間,我們不是宇宙唯一

這個科學發現,催化了20 世紀現代藝術運動,出現顛覆傳統藝術的最大藝術革命!

20 世紀藝術的人本追尋,跨越15 世紀已達成的完美描摹自然形體,現代藝術的人本追尋,更近一步探究人的抽象內在,深層的情緒、思考、夢境、潛意識等。現代藝術試圖以抽象手法,表現人類內心的神秘性,那種感受與浩瀚宇宙的神祕性與失重狀態,有某種不可言喻的連結性

塞尚、梵谷、高更使繪畫、雕刻、建築、文學、音樂….,出現一連串的藝術實驗,立體主義、抽象主義、超現實的科幻文學,揭起另一股新世紀的文藝復興思潮,方興未艾。
柯比意設計的修道院,如巨大的船艦 
由此就不難理解,柯比意設計的修道院,為什麼像一艘巨大身影的船艦,以一種孤寂的身段降落在法國里昂近郊山區中。

他或許想重新詮釋20 世紀道明會修士的新眼界,象徵這是一艘新時代的方舟,大師認為與上帝對話,可以透過他對於藝術與宇宙哲學的信仰,進行跨時空向度的對話。大師或許也懷疑如埃及金字塔與馬雅文明般的雄偉建築,可能是千年前外星友人造訪地球的遺愛。

看他塑造的中庭空間,猶如朝向天際膜拜的屋頂花園綠色斜坡,是不是很像星艦的進出甲板?
 
中庭空間,猶如朝向天際膜拜的屋頂花園綠色斜坡
電影星際大戰7星艦模型的上下甲板
這棟現代修道院的建築,無論外觀與內部光影空間的神聖性,多採用幾何純粹原型,藉以探索人對內心本質的渴望。如何脫去巴洛克、洛克克時期藝術與建築過多的矯飾外衣,回歸美的本質,如何返璞自然界的幾何原形,回歸宇宙混沌狀態的原形,使美學更接近人的原始直觀,對單純初衷的追尋,是該設計散發出來的設計深度。

柯比意的拉圖雷特修道院的祭壇天光,充滿科幻美學的先驅印象,讓我想起抽象美學實驗的先驅大師俄國畫家康定斯基的作品《圓之舞》
康定斯基的作品《圓之舞》
康丁斯基筆下的圓圈圈舞動,就像站在太空中俯瞰運行在軌道上的行星,漂浮的韻律充滿了音樂性,讓人想起小史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樂曲。這種宇宙律動內斂的和諧感,好像是內心精神平靜的最高境界。
也好像說明了柯比意為何以圓形設計天窗,散發出多彩祭壇天光的神祕寧靜感。

這樣抽象化的美學實驗,是現代藝術美學思維的主流。康定斯基的抽象主義,與柯比意修道院的建築美學,的確有相互合鳴的交會。

康丁斯基是第一個嘗試抽象藝術的畫家。他拋開世俗的具象形體,以抽象的色彩與線條,追求事物真正真理、純心靈與不變的本質。他創造具有音樂特質的抽象畫,結合抒情和幾何抽象的色彩,試圖揭露人的內心世界、夢境、與人心的反芻。

我覺得康丁斯基成熟期後的畫作,具有的太空漫遊特質,富有的內心情緒和想像,有些與我的夢境畫面吻合!
康丁斯基《黃、紅、藍》
《黃、紅、藍》就是我喜愛的具有太空科幻特質的一幅作品。
其實是因為我的夢境常出現這樣的畫面張力!(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呢?)

我每次看這幅畫,都有一種在空中騰雲駕霧的感覺,猶如飛鳥俯視要盤旋往下飛的感覺。

左畫面的黃色就像地面,圍繞周邊的紫色與淺藍色則像天空的雲霧,右邊紅、黑、藍、紫相互重疊的半透明三角形、圓形、方形幾何形,互相交疊,形成一股往黃色地面下墜的張力,如一幅交響樂的豐富景象。

畫面中左上角與右下角的圓形,搭配周圍舞動的色彩色系與波浪曲線線條,另有種白晝太陽對照黑夜月光的感受,真的流露出一股重力漂浮的神秘氣質
陳其寬的《趕集》
這種宇宙漂浮感,也出現在陳其寬建築師的《趕集》、《大地》、《返》等畫作中。俯瞰的畫面視角,以國畫中移動視點構圖,將晨昏之間一上一下布局,具有陰陽呼應的中國宇宙觀,似乎也些許受到康丁斯基的啟發。

柯比意、康定斯基的這幾件作品,或許有意無意地呈現出太空科幻特質,卻給後輩許多科幻電影帶來無限的刺激與想像空間。
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
1968年由史丹利·庫柏力克執導的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被認為是最經典的科幻作品(隔年阿姆斯壯登陸月)
太空人在太空艙中失重狀態的律動
電影中太空船在宇宙漫遊的空間場景,太空人在太空艙中失重狀態的律動,
就像極了康定斯基《圓之舞》的太空圓舞曲。

這個以圓心轉動的太空漫步經典畫面,一直被許多科幻電影沿用。例如電影《全面啟動》的這一幕,當空間折疊的韻律失去重力平衡時,方形空間也是呈同心圓的扭曲旋轉,就有類似的意味。
《全面啟動》
這畫面也讓人想起康定斯基的方格子畫作中,以三個不同角度的平面轉動,呈現四次元、五次元的時空向度交疊。好像《全面啟動》不同層夢境維度時空的對位,作夢的人從中偷時間、偷機密。
康定斯基《方格子》
許多科幻電影場景的神祕光線,也常另我想起與游移在拉圖雷特修道院大教堂的靈性光線。凝視大教堂神祕水平的帶狀光芒,常讓引發我躍入另一個時空之門的想像!

對於是否有另一個時空存在於宇宙中,或許大師們對於信仰、性靈神秘性與莫名生命議題,有另一種不可言喻的解答。大師們內心想要如何對話,無人得知。但在他們的藝術中,我卻常常感受到與漫遊太空、與宇宙對話的神秘喜悅!
電影《星際爭霸戰》場景的神祕光線
拉圖雷特修道院大教堂的靈性光線

圖片來源: Wikipedia & 網路&教主拍攝

圖片來源僅作為個人紀錄,非商業用途
若有版權疑慮請連絡告知

延伸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